您好,欢迎访问惠州精惠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官网!
精惠仪器微信公众号
国家高新企业

全国咨询热线

400-133-1882
0752-2827848
0752-2826501

联系我们

邮箱:jh@jhyq.com
电话:4001331882
地址:惠州市惠南科技园金达路13号在线咨询

产品新闻

关于电池新能源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!

作者:Admin时间:2022-08-10 11:20:38[852]次浏览

关于电池新能源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

新能源汽车新赛道已开启,车企全面拥抱电动化、智能化,“双芯”——电芯和芯片的供应紧缺或成为影响销量的关键因素;动力电池新势力快速成长,跨国车企巨头自产电池提速,二三线品牌也在加速追赶第一梯队企业,动力电池全球竞争格局未来或迎来较大变数。

     

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3.3万辆和51.5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3.2倍和2.8倍;新能源乘用车在整体汽车市场的渗透率为8.6%,较2020年5.8%的渗透率明显提升。

在动力电池方面,中汽协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我国动力电池产量达32.8GWh,同比增长296.5%;销量达23.9GWh,同比增长201.0%;装车量达23.2GWh,同比增长308.7%;共有48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。

 

另据电池网统计,2021年一季度,以宁德时代、比亚迪、国轩高科、中航锂电、蜂巢能源、保力新等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企业相继公布了20多个动力电池相关新投建项目,整体投建资金高达1600多亿元,建设年产能超过350GWh。

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市场景气度高,带动电池材料“涨”声四起。于清教举例说,1月初,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还不到5.5万元/吨,目前均价已超9万元/吨;目前国内动力型优等品磷酸铁锂均价约4.8万元/吨,而在1月初均价还不到3.8万元/吨。

“锂电池应用细分市场也值得期待!”于清教介绍,储能、电动工具、电动两轮车领域的增量可期。

来自EVTank、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、伊维经济研究院的数据显示,2020年全球储能用锂电池出货量为28.5GWh,同比增长35.8%。其中,2020年,中国包括通信基站储能、家庭储能、电力系统储能在内的储能用锂电池出货量为14.2GWh,同比增长65.1%,远高于全球增速。预测到2025年,中国市场储能用锂电池出货量或将达到60GWh,五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3%。

在电动工具领域,2020年,全球电动工具用锂电池的出货量达到20.2亿只,同比增长幅度高达19.5%。今年一季度,国内电动工具用锂电池企业订单饱满,国产电池替代提速。

在电动两轮车领域,2020年,中国电动两轮车总体产量为4834万辆,同比增长约27.2%,目前累计保有量已达3.4亿辆。其中,中国锂电版电动两轮车的产量达到1136万辆,总体渗透率达到23.5%,同比增长84.7%。预计到2025年,整个锂电版电动两轮车的市场渗透率接近60%。

电池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预判

一、新能源汽车新赛道已开启,车企全面拥抱电动化、智能化,“双芯”——电芯和芯片的供应紧缺或成为影响销量的关键因素;

二、动力电池新势力快速成长,跨国车企巨头自产电池提速,二三线品牌也在加速追赶第一梯队企业,动力电池全球竞争格局未来或迎来较大变数;

三、动力电池行业进入新一轮投资扩产小高峰,设备、材料领域率先受益,全产业链掀起扩产潮,但经过上一轮的深度洗牌,投资扩产主要集中在头部企业中;

四、电池新能源行业跨界投资目前已相对理性,但随着下游需求市场的扩容,未来肯定还会吸引更多具有资本与资源优势的巨头入场;

五、本轮电池材料价格普涨,是由于供需错配、全球货币超发等影响,预计涨价仍将持续,但涨幅会有所放缓。以磷酸铁锂为例,近半年来市场渗透率明显加快,成本低与高安全性是关键因素,如果价格涨幅过大,成本优势不再,市场需求也将放缓;

六、目前能实现动力电池装机的企业不到50家,且装机量排名前三的企业占据7成以上的市场份额,前十企业占据了九成以上市场份额,动力电池市场竞争太过激烈,但储能、电动工具、两轮电动车、智能家居等锂电池细分市场正开始快速上量,值得关注;

七、在电池新能源领域,“中国市场国际化,国际市场中国化”这一趋势日益凸显,中国凭借完善的供应链优势、成本优势、规模优势,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正持续强化。但是,海外投资需谨慎,因为不确定因素较多,除了成本因素,还有地缘政治、疫情控制风险、环保、回收等;

八、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日渐提升,快充模式和换电模式将迎来快速发展期,相关企业已提前布局:到2025年,国家电投计划新增投资持有4000座换电站,中国石化也宣布将布局5000座充换电站;

九、以财政补贴为核心的汽车促消费政策已接近尾声,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开始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换,产业配套环境、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,动力电池回收、新能源汽车后市场规范等政策亟待完善。  


+86 0752-2826501